“十四五”期间,中国冷链物流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冷库作为冷链物流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也取得显著成果。
现代物流报记者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委了解到,随着新建冷库投入市场运营释放产能,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冷库总容量(以销区为主的公共型食品冷库)为2.6亿立方米。
从全国范围看,冷库建设分布有哪些区域性特点?冷库建设对减少农产品消耗发挥了哪些作用?绿色智能化冷库建设,有哪些探索和实践成果?
现代物流报记者进一步了解到,截至2025年上半年的全国2.6亿立方米的冷库总容量,折合库容约为1.04亿吨,同比增长6.12%,其中2025年第二季度新增302万立方米。
2022年底,全国冷库总库容约为8347.3万吨,冷库总容积约为2.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68%。
其中,东北地区冷库库容面积为706.25立方米,西北地区为2572.5万立方米,西南地区为1800万立方米,华北地区为2547万立方米,华南1980万立方米,华中地区为3100万立方米,华东地区为7282.5万立方米。
从各地冷库库容的全国占比看,东北地区占3.53%,西北地区占12.87%,西南地区占9.01%,华北地区占12.74%,华南地区占9.91%,华中地区占15.51%,华东地区占36.43%。
从地区分布来看,2022年,华东地区总库容量最高,华中和西北地区分列二、三位。从省份分布看,2022年,山东、广东和江苏位列总库容的前三位,分别为1562.5万立方米、1325万立方米,1262.5万立方米。
到了2023年,全国冷库总库容约为9063.2万吨,冷库总容积约为2.2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30%。
从地区分布看,2023年,华东地区总库容量最高,达7770万立方米;华中和西北地区总库容为3310万立方米、2875万立方米,分列全国第二、三位。
此外,华北地区总库容为2687.5万立方米,华南地区为2165万立方米,西南地区为2064万立方米,东北地区为886.5立方米。
在2023年,山东、广东和河南位列全国冷库总库容的前三位,分别为1625万立方米、1375万立方米、1325万立方米。
2024年,全国冷库市场新增供应较为平稳。截至2024年底,全国冷库总量为2.5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96%,新增库容2491万立方米,其中第四季度新增库容为727万立方米。
中国冷库总库容的规模化发展,无疑为农产品保鲜、减少损耗,发挥了巨大作用。
发展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的陈美安、朱彤昕等在《探路农食系统转型——中国农食系统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实践年度报告2023》中,提到一组数据:
在2014年到2018年间,我国每年大约有3.5亿吨左右的食物损失和浪费,占每年食物生产总量的27%。其中有将近一半(45%)的食物损失和浪费发生在食物收获和存储环节。
现代物流报记者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委2023年的相关研究中报告中了解到,现阶段,我国果蔬的冷藏运输率为35%,果蔬损耗率是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
为此,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意见》《“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与地方出台的有关政策一起,形成了支持冷链物流仓储发展的合力,在减少农产品损耗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福建省福清市恒盛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建的4000立方米冷库,是福清市配套补贴项目,主要储存尖椒、螺丝椒等蔬菜。冷链技术的应用,使农产品损耗率从原来的20%降至5%以内。
芦笋产量占全国30%的江苏省涟水县,根据地域实际发展移动冷库,芦笋采摘后不到10分钟放入移动冷库,能够大大减少20%~30%的田头损耗,使预冷芦笋的保鲜期延长3天左右。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陈全在接受现代物流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资金累计安排180亿元,支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新增冷库容量1964万吨;同时实施整县推进项目350个,县级覆盖率超过70%。
陈全表示,使用冷藏设施后,农产品贮藏平均损失率从19.7%下降到7.1%,地区间减损差异不大;畜禽产品和水产品损失率最低,都控制在5%以内,果蔬产品损失率在6%~8%;水产品冷藏前后损失率减少最多,达到14.9%。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要加速绿色化发展进程,提高冷链物流设施节能水平;提高智能化发展水平,推动冷链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
智枫(天津)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冷库设计运营专家鞠朝在接受现代物流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说,随着“十四五”冷链物流规划等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中国冷库产业在绿色化、智能化升级赛道上按下加速键。
新型环保建筑材料。硬质聚氨酯硬质泡沫夹芯板、气凝胶复合板、相变储能材料等在围护结构中的应用,使冷库保温效率提升30%以上,降低冷量损耗,降低能耗。
光伏+储能系统。屋顶分布式光伏与储能单元耦合,实现“绿电”优先供给,部分园区已实现100%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驱动。
环保制冷剂普及。目前,我国大多冷库采用的制冷剂以R507和二氧化碳,减排效应显著。未来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实现二氧化碳+氨制冷剂相结合,高效率节约能源且满足碳排放标准。
高效制冷设备升级。如制冷压缩机,选用变频涡旋式或螺杆式压缩机,能效比(COP)≥3.0,能耗降低30%以上。目前已有众多公司实现了物联网管理平台,让冷库运行更加高效和节能。
余热回收循环利用。压缩机余热回收系统为库区提供生活热水、融霜能源、地暖系统、集中供暖等,综合能耗降低15%以上。
零碳园区试点落地。长三角、粤港澳等枢纽型冷链园区通过碳足迹追踪、碳抵消机制,已初步建成“零碳冷链示范基地”。
随着智慧赋能全链条协同,冷链物流格局正在重塑,智能化技术已深度渗透至冷库运营全场景。
比如,温湿度智能调控系统实现±0.5℃精准控温;库内AGV机器人与WMS系统协同,货物周转效率提升20~50%;区块链技术追溯生鲜全链路温控数据,确保食品安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冷库模型,故障预判准确率达95%。
这些创新,已经使冷库从单一储存节点升级为集仓储、分拣、加工、配送于一体的“智慧供应链中枢”。
而且,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冷库产业有望通过“绿色化筑基、智能化提效、网络化协同”三步走战略,率先在全球实现“零碳智慧冷链”商业闭环,为双碳目标贡献“冷动力”。
在鞠朝看来,中国冷库的未来发展,将向零碳标准国际化接轨、智慧冷链跨产业融合、绿色金融深度赋能方向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日韩联合求情被拒!14nm稀土管制不吃协商这套!网友:对西方制裁的“重拳出击”
湖南长沙一猪场现多支锋利箭头,怀疑无人机射杀猪后遗留,场主:二十多头猪已去向不明,一头价值三四千元
向华强在香港报纸发布严正声明!否认“炒楼输掉百亿被银行追债”:本人及向太绝无破产
会议通知丨关于举办“2025中小学培育人机协同教育新生态与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校长论坛”的通知
无需运营商:三星One UI 8.5 新功能支持从 iPhone 直接转移 eSIM
欧宝
联系:王经理
电话:181-1888-8866
传真:0515-85435028
邮箱:615187665@qq.com
地址:东台市安乐桥西(集装箱生产基地)
东台碧城钢材市场(彩钢仓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