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施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逐步的提升,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担接受的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中国建材行业,主要指《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涵盖水泥、石灰、石膏制造;玻璃、陶瓷制造;砖瓦、石材等建筑材料制造;以及新型建材、复合材料等。本报告将着重关注传统材料的升级换代以及绿色建材、装配式建材等新兴领域的发展。
研究显示,中国建材行业正经历从传统高耗能、粗放式增长向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的历史性转型。在“双碳”目标、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等多重宏观战略的驱动下,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市场规模: 预计行业整体营收将保持低速平稳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约为3%-5%。但内部结构将剧烈调整,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高性能复合材料等细致划分领域将实现两位数的快速地增长,至2030年,其市场规模占比有望从目前的不足30%提升至50%以上。
正如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在《2025-2030年中国建材行业竞争分析及发展前途预测报告》中指出的最主要机遇:“双碳”战略催生的巨大需求。绿色建材、节能门窗、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固废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将迎来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为建材行业提供了存量市场的新蓝海。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将重塑生产模式,显著提升效率与品质。
最严峻挑战: 能源与环保约束持续收紧,对传统建材企业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与生存空间构成巨大压力。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导致传统水泥、玻璃、陶瓷等产品的需求总量见顶回落。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与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成为绝对主线: 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环保性能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深度渗透: 从生产自动化延伸至供应链管理、个性化定制与产品服务化。
产业融合与商业模式创新: “建材+服务”、“产品+系统解决方案”的模式将成为头部企业新的增长极。
对于投资者而言,应着重关注绿色低碳赛道中的技术创新型企业与产业链整合平台。对公司决策者,必须果断向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数字化降本增效,并积极探索从生产商向“产品+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市场新人应进入新兴细致划分领域,规避传统产能过剩行业的职业风险。
中国建材行业,主要指《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涵盖水泥、石灰、石膏制造;玻璃、陶瓷制造;砖瓦、石材等建筑材料制造;以及新型建材、复合材料等。本报告将着重关注传统材料的升级换代以及绿色建材、装配式建材等新兴领域的发展。
中国建材行业经历了从“短缺时代”的规模扩张(1949-1990s),到“黄金时代”的产量爆发(1990s末-2010初),伴随城镇化与房地产快速地发展而崛起为世界第一。
自2010年代中期以来,行业进入“结构调整时代”,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下,去产能、提品质成为主题。当前,正全面迈入以“绿色低碳、高水平发展”为特征的第四阶段。
“双碳”目标: 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是顶层设计,直接驱动建材行业能源结构改革、碳捕捉技术应用及绿色产品研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持续淘汰落后产能、严控新增产能,优化行业竞争格局,利好头部企业。
“十四五”规划与新型城镇化: 强调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为新型建材、节能建材创造了巨大的政策市场。
GDP增速换挡: 经济从快速地增长转向中快速地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传统建材需求增速随之下降。
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 消费升级趋势显现,花了钱的人居住环境的健康、舒适、美观要求提高,带动高端定制建材、智能家居建材的需求。
投融资环境: 国家绿色金融体系日益完善,对ESG(环境、社会、治理)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加大,绿色建材企业更易获得资本青睐。
产业链影响: 上游能源(煤炭、电力)价格波动对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影响显著;下游房地产行业的周期性调整直接决定短期市场需求。
人口结构变化: 老龄化社会到来,适老化建筑与建材需求潜滋暗长。家庭小型化趋势延续,对住宅空间高效利用提出要求。
消费习惯与价值观变迁: 健康、环保意识空前增强,无毒、无害、低VOC的环保建材成为家装首选。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崛起。
社会热点: 对“城市病”(如热岛效应、内涝)的关注,推动透水砖、隔热涂料等产品的应用。
新材料技术: 石墨烯、气凝胶、碳纤维等新材料在隔热、保温、结构增强方面的应用不断突破。
智能制造技术: AI算法优化生产流程、机器视觉进行质量检验、工业互联网实现设备互联与预测性维护,大幅度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
绿色技术: 碳捕捉、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在水泥行业试点;工业固废(钢渣、粉煤灰)资源化利用技术日益成熟。
建筑信息化模型(BIM): 与建材生产深层次地融合,推动预先制作的构件的精准设计与生产,服务于装配式建筑。
“技术迭代与政策同频共振,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建材行业的价值链。企业唯有主动拥抱变革,将绿色与智能嵌入核心战略,方能于变局中开新局。”
2023年,中国建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要经营业务收入约5.6万亿元。预计到2030年,整体市场规模将稳步增长至约7万亿元。但增长动力大多数来源于结构性替代,而非总量扩张。
现状: 绝对体量最大,但已进入平台期甚至下行通道。产能过剩严重,同质化竞争非常激烈。盈利高度依赖错峰生产和成本控制。
前景: 总量缓慢下降。未来在于发展特种水泥、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以及探索碳捕捉技术,从“水泥制造”转向“环境服务”。
现状: 建筑玻璃需求萎缩,但光伏玻璃、汽车玻璃、电子玻璃需求旺盛。行业技术壁垒较高。
前景: 节能Low-E玻璃、碲化镉/钙钛矿等新型光伏玻璃、智能调光玻璃是主要增长点。
前景: 岩板等大规格产品、功能性瓷砖(抗菌、防滑、发热)、薄型化节水型卫浴洁具是升级方向。
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 PC构件、钢结构部件、ALC墙板等,受益于政策强制要求,市场空间巨大。
节能门窗幕墙: 系统门窗、被动式门窗、智能门窗,符合建筑节能标准提升趋势。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 将光伏发电功能与建筑材料融合,是未来建筑的重要形态。
上游: 主要为原材料和能源供应商,如石英砂、石灰石、粘土、煤炭、天然气、电力等。议价能力受大宗商品的价值波动影响。
下游: 房地产开发商、建筑施工公司、家装公司、终端消费者。房地产商作为大客户议价能力极强;终端花了钱的人品牌和品质的敏感度日益提升。
利润分布: 利润正从传统的标准化产品生产环节,向两端转移:一端是上游具备资源壁垒和技术壁垒的核心原材料(如高性能添加剂);另一端是下游提供设计、研发、品牌、系统集成和售后服务的环节。 单纯的生产制造环节利润被持续挤压。
议价能力: 下游大型房企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议价能力最强。上游优质矿产资源和能源企业也具备较强议价能力。中游生产商数量众多,议价能力相对较弱,除非拥有核心技术或品牌优势。
技术壁垒: 在新型建材、高端玻璃陶瓷等领域非常高,体现在配方、工艺和设备上。
渠道壁垒: 在To B市场,与大型房企、装饰公司的长期战略合作构成壁垒;在To C市场,品牌认知度和零售渠道网络构成壁垒。
本章节选取海螺水泥(市场领导者)、北新建材(典型模式代表/生态整合者)、凯盛科技(创新颠覆者/技术驱动型) 作为重点分析对象,因其分别代表了当前行业的主流竞争路径和发展方向。
选择理由: 全球最大的单一品牌水泥供应商,成本控制能力行业顶尖,是无可争议的市场领导者。
分析维度: 其核心竞争力在于“T型”战略布局(沿海、沿江)带来的低成本物流优势和对生产线的精益管理。当前战略重点是发展骨料、商混业务,延伸产业链,并积极探索新能源、环保(固废处置)等新增长极,以应对水泥主业的天花板。
选择理由: 全球最大的石膏板产业集团,是“产品+服务”系统解决方案模式的典型代表。
分析维度: 以石膏板为核心,成功延伸至烤漆龙骨、防水材料、涂料等领域,构建了“一体两翼”的产业格局。其强大之处在于品牌、渠道和供应链的协同效应,为客户提供室内装修、建筑防水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明显提升了客户粘性和单客价值。
选择理由: 代表中国建材集团在新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实力,是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高端进口替代的典范。
分析维度: 其核心亮点在于成功量产并商用超薄柔性可折叠玻璃(UTG),大范围的应用于折叠屏手机,打破了国外垄断。这标志着中国建材企业有能力从传统的基础材料领域,进军技术壁垒和附加值极高的电子显示新材料领域,开辟了全新的增长赛道。
政策驱动: “双碳”战略、绿色建筑标准、城市更新行动是长期最核心的驱动力。
部品化与集成化: 建材产品将更多以预制化、集成化的部品形式出现,服务于装配式建筑。
智能化与功能化: 建材将与物联网(IoT)结合,具备感知、调节、反馈等功能,成为智能家居和智慧城市的组成部分。
产业融合与服务化: 行业边界模糊,与新能源、环保、电子信息产业深层次地融合。企业商业模式从卖产品转向卖“产品+服务+系统解决方案”。
至2030年,绿色建材占比将超过传统建材,其中装配式建材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万亿元,BIPV市场规模将达到数千亿元级别。行业整体在结构调整中实现价值提升。
机遇: 巨大的政策红利市场;技术突破带来的蓝海市场;产业链整合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重估机会。
挑战: 转型的阵痛与高昂的研发投入;传统路径依赖的束缚;宏观经济与房地产市场的波动风险;高品质人才短缺。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2025-2030年中国建材行业竞争分析及发展前途预测报告》战略建议:
对于传统巨头: 果断瘦身健体,淘汰落后产能,利用传统业务现金流大力投向绿色、新材料领域,通过投资并购快速获取技术与市场。
对于创新企业: 聚焦细分赛道,打造“专精特新”的核心技术护城河,与头部企业形成战略合作,融入其生态系统。
对于所有参与者: 全面推动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不仅是生产端,更应贯穿研发、供应链、营销和服务全流程。将ESG理念融入企业基因,塑造绿色品牌形象,以吸引政策与资本的支持。
战略合作: 积极与下游房企、设计院、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创新联合体,共同研发和推广新产品、新系统,从源头锁定市场。
3000+细分行业研究报告500+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1000000+行业数据洞察市场365+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
欧宝
联系:王经理
电话:181-1888-8866
传真:0515-85435028
邮箱:615187665@qq.com
地址:东台市安乐桥西(集装箱生产基地)
东台碧城钢材市场(彩钢仓储)